文化園地
文化分享|進山尋奇——木蘭芽
作者:王向坤
人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周圍的目標,同樣,人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到達目標的途徑和時間。
木蘭芽這個東西對于平原城市的人們來說,是陌生的,如果說它是一道菜,那恐怕只能在特定的山區(qū)才能看見、吃到。
感謝交通的便利和網(wǎng)絡的發(fā)達,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快速找到我們的目標,同時,也讓我們能更多地接觸未知的知識和見識。
認識木蘭芽還是從一次進山旅游開始的,距現(xiàn)在也不過五六年時間,記得那是在唐縣的深山區(qū),由保淶路的鶴峪口轉(zhuǎn)進去,經(jīng)茶葉莊村繼續(xù)前行到達一個小水塘,非常難走的路,來的人卻不少。在旁邊的一個小飯館見識到了木蘭芽,大體知道了木蘭芽的制作過程,焯水后要泡三天,以去除它的澀味和“毒性”。純野生的植物大抵如此,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很多經(jīng)驗。
木蘭芽這個東西對于平原城市的人們來說,是陌生的,如果說它是一道菜,那恐怕只能在特定的山區(qū)才能看見、吃到。
感謝交通的便利和網(wǎng)絡的發(fā)達,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快速找到我們的目標,同時,也讓我們能更多地接觸未知的知識和見識。
認識木蘭芽還是從一次進山旅游開始的,距現(xiàn)在也不過五六年時間,記得那是在唐縣的深山區(qū),由保淶路的鶴峪口轉(zhuǎn)進去,經(jīng)茶葉莊村繼續(xù)前行到達一個小水塘,非常難走的路,來的人卻不少。在旁邊的一個小飯館見識到了木蘭芽,大體知道了木蘭芽的制作過程,焯水后要泡三天,以去除它的澀味和“毒性”。純野生的植物大抵如此,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很多經(jīng)驗。
當時,雖然未吃,卻記住了,以至于在特定的春天這個季節(jié),進山中,每每遇到,總要分辨一下,這是欒樹,就是生長木蘭芽的樹,雖然不是很準,且只有看到木蘭芽時才能確認,但總是能引起特別的關注。
后來去了一次順平的萬青山,時間合適,摘了一些木蘭芽。在萬青山的南邊不遠就是木蘭溝,相傳花木蘭代父從軍曾在此駐守,當?shù)孛耖g多有傳說。欒樹的嫩芽被稱作木蘭芽,據(jù)說也與花木蘭有著很大的關系。
保定市在平原,距離山區(qū)不遠,只要沒有遮擋,就能看見西邊的太行山,特別是狼牙山。別人怎么想,咱不知道,我個人認為,平原地區(qū)經(jīng)過大規(guī)模農(nóng)業(yè)開發(fā),所見基本都是人類訓育的作物,沒有新鮮感可言,新奇、未知的事物要到山里才能看見,所以,我個人比較喜歡山,喜歡進山,當然,這也與交通便利有關,路也不遠,不用費多大勁兒就能實現(xiàn)。
雖然這么說,但真正采摘木蘭芽卻沒有幾次。這與香椿不一樣,雖然它們外形極為相似,出現(xiàn)的季節(jié)相同,但是,一個是庭院養(yǎng)的,一個是山區(qū)野生的。菜市場里,可見一把一把的香椿售賣,甚至,花椒葉都可以看到,還可以在飯館里點到花椒葉這個涼菜,但是,無法見到木蘭芽,它僅限于山區(qū)。
準確一點說,欒樹與臭椿更為相似,不僅外型,還有強大的滋生能力。香椿也開花結(jié)籽,但與臭椿相比就差太遠了,田間地頭,一叢叢生長的基本就是臭椿。山區(qū)里,坡坎、梯田等處,到處可見欒樹滋生。清明至谷雨期間,木蘭芽冒出,于是成為人們的采摘目標。
這個時候,我們就要與香椿相比了,畢竟不是常吃之菜,嘗一嘗就行了,所以說,看見香椿芽露出,就像看到谷雨末期的槐花開放一樣,色彩、香甜中透露著食欲,但是,人們并不趨之若鶩,畢竟生活提高了,有想法的人更多屬于上歲數(shù)、有點經(jīng)歷的人,作為野菜,作為一種口味,品嘗對于過去的回憶。時間不等人,節(jié)氣過去,等到滿樹香椿葉綻放,人們就再也不想了。木蘭芽也是如此,也就半個月的時間,過了這個點,那就是欒樹了,沒有想法了。
還有那個比槐花還早一些的榆錢,道邊,房前屋后,遇到了,真有點采摘的沖動,但大抵作罷,心里有那么一點點“耽誤”、“白瞎了”等吃不到嘴里、浪費的感慨,榆錢依舊在,時代不同了。
木蘭芽的采摘是放松的,山野之物,純野生的,沒有人為之主張權(quán)利,人們能夠得到的差不多都是灌木狀態(tài)的小樹,基本不影響它的生長,也說不上什么破壞。花椒葉就不一樣,這個基本屬于人工培植,借助其滿身的疙瘩刺,常用于籬笆,以阻擋人們前行的腳步?;ń啡~在人們心里認為是有主的,采摘時就有一種偷偷摸摸、心里不踏實的感覺。
因為調(diào)休的緣故,今年五一假期之前的周末只有一天。與這個沒有變化的春天天氣一樣,陰天,多云,猶豫中,中午還是出發(fā)去了狼牙山方向。原計劃的花海因為時間緣故,不能免票,但這不能改變進山的心情,周邊都是熟悉的地方,于是調(diào)轉(zhuǎn)方向去了蠶姑坨。
現(xiàn)在的旅游已經(jīng)不像以前那樣了,那就是隨心游,想幾點走就幾點走,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,也不再糾結(jié)是否能到目的地。因此,無論上午還是下午,半路上山的和下山的都差不多,根據(jù)時間,能走到哪里算哪里。年輕的可能還想著頂峰能否到達,上歲數(shù)的可能再想什么具體別的事情,于是爬山、趕路可能僅僅是一個過程,別的什么才是主要的目標。
看著滿山蒼翠,能收獲點什么?木蘭芽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,可能大多數(shù)人還不知道,但是問一問也就清楚了。半日的旅游,采摘成為了主題,目標是木蘭芽。下山的行程走走停停,尋尋覓覓,挑挑選選,大部分木蘭芽都被摘過了,但是,新的還在出,有的還很小。不經(jīng)意間,有人在路邊的草叢里發(fā)現(xiàn)了野韭菜,又增加了一種美味。
出行,進山,除了意境之外,可能就剩關于木蘭芽的回憶了,不過,還是要表達一番。
雖然這么說,但真正采摘木蘭芽卻沒有幾次。這與香椿不一樣,雖然它們外形極為相似,出現(xiàn)的季節(jié)相同,但是,一個是庭院養(yǎng)的,一個是山區(qū)野生的。菜市場里,可見一把一把的香椿售賣,甚至,花椒葉都可以看到,還可以在飯館里點到花椒葉這個涼菜,但是,無法見到木蘭芽,它僅限于山區(qū)。
準確一點說,欒樹與臭椿更為相似,不僅外型,還有強大的滋生能力。香椿也開花結(jié)籽,但與臭椿相比就差太遠了,田間地頭,一叢叢生長的基本就是臭椿。山區(qū)里,坡坎、梯田等處,到處可見欒樹滋生。清明至谷雨期間,木蘭芽冒出,于是成為人們的采摘目標。
這個時候,我們就要與香椿相比了,畢竟不是常吃之菜,嘗一嘗就行了,所以說,看見香椿芽露出,就像看到谷雨末期的槐花開放一樣,色彩、香甜中透露著食欲,但是,人們并不趨之若鶩,畢竟生活提高了,有想法的人更多屬于上歲數(shù)、有點經(jīng)歷的人,作為野菜,作為一種口味,品嘗對于過去的回憶。時間不等人,節(jié)氣過去,等到滿樹香椿葉綻放,人們就再也不想了。木蘭芽也是如此,也就半個月的時間,過了這個點,那就是欒樹了,沒有想法了。
還有那個比槐花還早一些的榆錢,道邊,房前屋后,遇到了,真有點采摘的沖動,但大抵作罷,心里有那么一點點“耽誤”、“白瞎了”等吃不到嘴里、浪費的感慨,榆錢依舊在,時代不同了。
木蘭芽的采摘是放松的,山野之物,純野生的,沒有人為之主張權(quán)利,人們能夠得到的差不多都是灌木狀態(tài)的小樹,基本不影響它的生長,也說不上什么破壞。花椒葉就不一樣,這個基本屬于人工培植,借助其滿身的疙瘩刺,常用于籬笆,以阻擋人們前行的腳步?;ń啡~在人們心里認為是有主的,采摘時就有一種偷偷摸摸、心里不踏實的感覺。
因為調(diào)休的緣故,今年五一假期之前的周末只有一天。與這個沒有變化的春天天氣一樣,陰天,多云,猶豫中,中午還是出發(fā)去了狼牙山方向。原計劃的花海因為時間緣故,不能免票,但這不能改變進山的心情,周邊都是熟悉的地方,于是調(diào)轉(zhuǎn)方向去了蠶姑坨。
現(xiàn)在的旅游已經(jīng)不像以前那樣了,那就是隨心游,想幾點走就幾點走,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,也不再糾結(jié)是否能到目的地。因此,無論上午還是下午,半路上山的和下山的都差不多,根據(jù)時間,能走到哪里算哪里。年輕的可能還想著頂峰能否到達,上歲數(shù)的可能再想什么具體別的事情,于是爬山、趕路可能僅僅是一個過程,別的什么才是主要的目標。
看著滿山蒼翠,能收獲點什么?木蘭芽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,可能大多數(shù)人還不知道,但是問一問也就清楚了。半日的旅游,采摘成為了主題,目標是木蘭芽。下山的行程走走停停,尋尋覓覓,挑挑選選,大部分木蘭芽都被摘過了,但是,新的還在出,有的還很小。不經(jīng)意間,有人在路邊的草叢里發(fā)現(xiàn)了野韭菜,又增加了一種美味。
出行,進山,除了意境之外,可能就剩關于木蘭芽的回憶了,不過,還是要表達一番。
春游蠶姑坨
王向坤
半天陰來半天云,
半個周末半閑人。
半個山路半天轉(zhuǎn),
半是歸來半回身。
后記:本來有一起出游的商議計劃,因故未能成行,故自行踏勘,作春游狀。木蘭芽雖好,仍有些許的遺憾,特記之。
掃碼閱讀微信版
- 上一篇:員工之聲|向上,一路學習一路行
- 下一篇:文化分享|春游榮國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