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園地

文化分享|鋸末理論!
作者:王向坤
當今社會逐步呈快節(jié)奏的發(fā)展趨勢,人們投身于這個分工越來越細的工作環(huán)境之中,時間越來越緊,很多事情需要借助社會分工完成。機器、設備在代替人們的雙手,我們不得不主動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外部環(huán)境。
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完全由自己加工而成的飯食在逐漸減少,我們已經(jīng)習慣由半成品、成品占據(jù)我們餐桌的現(xiàn)實情況。北方人愛吃餃子,早前,這個剁餡兒是個麻煩事兒,現(xiàn)在,人們在買肉制品時,會主動的把其中一部分攪成餡兒,這減少了后續(xù)的繁瑣。隨著各種功能機進入廚房,事情變得更簡單了。
但是,事情也不盡然,比如攪餡兒機,掌握不好,味道就很差。
前幾天,從老家?guī)Щ貋砹颂}卜干,這在北方有著普遍的人群偏好,很多人喜歡蘿卜干里特定的味道,我們那里稱之為“抝味”,拗發(fā)ào的音,字形上還有執(zhí)拗的含義,就是這東西很特別。蘿卜,在上個世紀,屬于很多人的記憶,因此上點歲數(shù)的人喜歡它,因為不耐儲存,秋后曬成干兒,耐于存放,這就是蘿卜干兒,我們那里讀作“蘿北干兒”,蘿卜當然就是蘿北了。蘿北干兒因為少,特別是在城市里不常見,成為農(nóng)家院里的特色菜,可以炒,可以燉,可以做餡兒。加工之前需要煮熟,當然了,煮熟之前那就是生蘿北干兒了,熟蘿北干兒吃不完也可以曬干存放。任你說的再好,估計很多年輕人不會愛吃。
這個多余的話也間接說明了作者的年齡,我們繼續(xù)說正題。還是上面的一番操作,用水泡好,煮熟,下一步用上了新裝備,就是攪餡兒機。一切操作看似沒有問題,但是煮熟的餃子卻沒有多大蘿北干味兒,很是郁悶。
網(wǎng)上查找,有同感者不在少數(shù),大致的意思是說,這個攪餡兒機過于鋒利的刀片和轉速,如果時間掌握不好,很容易把食材的細胞、纖維大量破壞掉,讓食材失去嚼頭,失去水分,失去味道。反過來,就是人工剁餡兒的效果和優(yōu)點。
很多人可能早就知道這個,對此會不屑一顧,但是,生手大致會經(jīng)歷這些過程和感受。不止是蘿北干兒沒味兒,肉餡攪成極細的顆粒狀,也沒有了肉的香味兒。如果,恰巧它們又遇到了一起,那吃起來,感覺就是味同嚼蠟。其他的蔬菜如大白菜等也會如此,所以說,這次在吃這樣的蘿北干兒餡兒的餃子時,忽然想起了一句話,“沒有味道的味道”,都是一個味兒了,心生感慨,于是寫出來。
過度的加工,會讓事物失去原本的特質(zhì),掌握好火候或者說這個度,很關鍵。放在生活中,就是人們總結的經(jīng)驗和教訓。
我以前曾經(jīng)說過一件事兒,去年的冬天,小區(qū)里綠化剪枝,采取了距離地面兩米多的位置直接鋸掉的做法。對于小區(qū)居民,雖說是業(yè)主,實際上沒有多大的發(fā)言權、參與權,只要是有一個好的環(huán)境就可以了,別人怎么做,不是我們能夠左右得了的,大多是站在旁邊看看熱鬧,順便和他們聊聊天兒。
由此得知這么多木頭的去向,那是要打成鋸末的,只要是能用的大小枝干悉數(shù)被清理走,就好像是人們理發(fā),理發(fā)師一番操作,我們滿意于新的發(fā)型,結賬走人,那掉落的頭發(fā)自然不用我們?nèi)ス?。一個普通的小區(qū),沒有什么名貴樹種,法國梧桐、楊樹、洋槐、香椿等是主要的樹種,想想都被打成鋸末,重新制作板材,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起點公平。
不止是小區(qū),公園、高速兩側的綠化裁剪,都見過現(xiàn)場的粉碎處理,也許,此時的操作只是能夠便于運輸或處理吧。家具中,板材家具占比越來越大,為什么?因為原料易得,易于加工,價格相對便宜;只有好的木材被加工成實木家具,價格昂貴。
為了便于管理,就得實施趨同的處理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一個組織、一個單位中,關鍵崗位只是少數(shù)人,普通崗位是多數(shù)人,這個要求截然不同,都是一個道理。此種現(xiàn)象,我們可以給它一個詞,就叫“鋸末理論”。
此鋸末可不是木材加工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副產(chǎn)品,而是根據(jù)目標需要的主動選擇,為了便于加工、處理、管理,我們需要對原材料、資源進行打散、再包裝、定制處理,以便于符合我們的加工、處理、管理目標。
鋸末理論還包含著某種程度的趨同,它同樣是為了整體目標服務的,需要掌控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,誰都知道,把名貴木材打成鋸末是得不償失的。但是,現(xiàn)實中仍然存在著過度管理的現(xiàn)象,過于共性的要求會讓一個組織失去活力。
一個人很難不被改變,我們的行為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內(nèi)涵,道德、法規(guī)、制度等規(guī)則約束著人們,不同的組織、結構有不同的行為準則,理論仍可以繼續(xù)延伸。

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完全由自己加工而成的飯食在逐漸減少,我們已經(jīng)習慣由半成品、成品占據(jù)我們餐桌的現(xiàn)實情況。北方人愛吃餃子,早前,這個剁餡兒是個麻煩事兒,現(xiàn)在,人們在買肉制品時,會主動的把其中一部分攪成餡兒,這減少了后續(xù)的繁瑣。隨著各種功能機進入廚房,事情變得更簡單了。
但是,事情也不盡然,比如攪餡兒機,掌握不好,味道就很差。
前幾天,從老家?guī)Щ貋砹颂}卜干,這在北方有著普遍的人群偏好,很多人喜歡蘿卜干里特定的味道,我們那里稱之為“抝味”,拗發(fā)ào的音,字形上還有執(zhí)拗的含義,就是這東西很特別。蘿卜,在上個世紀,屬于很多人的記憶,因此上點歲數(shù)的人喜歡它,因為不耐儲存,秋后曬成干兒,耐于存放,這就是蘿卜干兒,我們那里讀作“蘿北干兒”,蘿卜當然就是蘿北了。蘿北干兒因為少,特別是在城市里不常見,成為農(nóng)家院里的特色菜,可以炒,可以燉,可以做餡兒。加工之前需要煮熟,當然了,煮熟之前那就是生蘿北干兒了,熟蘿北干兒吃不完也可以曬干存放。任你說的再好,估計很多年輕人不會愛吃。
這個多余的話也間接說明了作者的年齡,我們繼續(xù)說正題。還是上面的一番操作,用水泡好,煮熟,下一步用上了新裝備,就是攪餡兒機。一切操作看似沒有問題,但是煮熟的餃子卻沒有多大蘿北干味兒,很是郁悶。
網(wǎng)上查找,有同感者不在少數(shù),大致的意思是說,這個攪餡兒機過于鋒利的刀片和轉速,如果時間掌握不好,很容易把食材的細胞、纖維大量破壞掉,讓食材失去嚼頭,失去水分,失去味道。反過來,就是人工剁餡兒的效果和優(yōu)點。
很多人可能早就知道這個,對此會不屑一顧,但是,生手大致會經(jīng)歷這些過程和感受。不止是蘿北干兒沒味兒,肉餡攪成極細的顆粒狀,也沒有了肉的香味兒。如果,恰巧它們又遇到了一起,那吃起來,感覺就是味同嚼蠟。其他的蔬菜如大白菜等也會如此,所以說,這次在吃這樣的蘿北干兒餡兒的餃子時,忽然想起了一句話,“沒有味道的味道”,都是一個味兒了,心生感慨,于是寫出來。
過度的加工,會讓事物失去原本的特質(zhì),掌握好火候或者說這個度,很關鍵。放在生活中,就是人們總結的經(jīng)驗和教訓。
我以前曾經(jīng)說過一件事兒,去年的冬天,小區(qū)里綠化剪枝,采取了距離地面兩米多的位置直接鋸掉的做法。對于小區(qū)居民,雖說是業(yè)主,實際上沒有多大的發(fā)言權、參與權,只要是有一個好的環(huán)境就可以了,別人怎么做,不是我們能夠左右得了的,大多是站在旁邊看看熱鬧,順便和他們聊聊天兒。
由此得知這么多木頭的去向,那是要打成鋸末的,只要是能用的大小枝干悉數(shù)被清理走,就好像是人們理發(fā),理發(fā)師一番操作,我們滿意于新的發(fā)型,結賬走人,那掉落的頭發(fā)自然不用我們?nèi)ス?。一個普通的小區(qū),沒有什么名貴樹種,法國梧桐、楊樹、洋槐、香椿等是主要的樹種,想想都被打成鋸末,重新制作板材,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起點公平。
不止是小區(qū),公園、高速兩側的綠化裁剪,都見過現(xiàn)場的粉碎處理,也許,此時的操作只是能夠便于運輸或處理吧。家具中,板材家具占比越來越大,為什么?因為原料易得,易于加工,價格相對便宜;只有好的木材被加工成實木家具,價格昂貴。
為了便于管理,就得實施趨同的處理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一個組織、一個單位中,關鍵崗位只是少數(shù)人,普通崗位是多數(shù)人,這個要求截然不同,都是一個道理。此種現(xiàn)象,我們可以給它一個詞,就叫“鋸末理論”。
此鋸末可不是木材加工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副產(chǎn)品,而是根據(jù)目標需要的主動選擇,為了便于加工、處理、管理,我們需要對原材料、資源進行打散、再包裝、定制處理,以便于符合我們的加工、處理、管理目標。
鋸末理論還包含著某種程度的趨同,它同樣是為了整體目標服務的,需要掌控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,誰都知道,把名貴木材打成鋸末是得不償失的。但是,現(xiàn)實中仍然存在著過度管理的現(xiàn)象,過于共性的要求會讓一個組織失去活力。
一個人很難不被改變,我們的行為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內(nèi)涵,道德、法規(guī)、制度等規(guī)則約束著人們,不同的組織、結構有不同的行為準則,理論仍可以繼續(xù)延伸。

掃碼閱讀微信版


- 上一篇:排水,不止是城市的良心
- 下一篇:文化分享|我愿與金迪共成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