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園地

紅柳、荊條與紫荊
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了“紅荊條”,當時頗感差異,以為只有“荊條”,怎么還有“紅荊條”?并對照圖片,說明是“山川柳”,因為它與我小時候以來的印象很接近,但與荊條差距很遠,荊條我是見過的,且常見。所以,當時就認為“紅荊條”的說法不妥,其實是把紅荊條當成荊條了,這是我第二天才明白過來的。
經(jīng)過一番查證,我所認為的山川柳,學名是“檉柳”,檉柳屬,檉柳科,落葉喬木、灌木,老枝紅色,葉像鱗片,嫩葉用藥,枝條可編筐、梿枷等。花淡紅色,有時一年開花三次,結蒴果(蒴(shuò),是果實的一種類型,結許多子的果實,通常由兩個或更多心皮組成,如芝麻、棉花等的果實)。全樹耐堿抗旱,適于造防沙林,多種于畔上克固土,亦稱“三春柳”、“紅柳”。別名很多,檉柳、檉、三春柳、西河柳、溪河柳、觀音柳、蜀柳、西湖柳、紅筋條等。自漢以后,“檉”字成為檉柳的專屬名字,《說文解字》里說:“檉,河柳也。”,《張衡•南都賦注》注有“檉似柏而香”,這句話比“葉像鱗片”更形象一點。
按小時候的發(fā)音,更像山川柳與三春柳的組合“三川柳”,讀四聲。為什么對這個印象深刻?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,幾乎每個人都要出一遍“亢瘡”,后來才知道那是麻疹,發(fā)作的時候,身上出疙瘩,臉上都有,發(fā)燒,老百姓認為,喝“三川柳”樹皮熬的湯,可以治療。我記得村里有一顆這樣的樹,不僅當村知道,附近村子大多都知道,一旦有人發(fā)病,就會過來要。后來不知什么原因,樹被刨掉了,樹干放在墻邊,仍有人找,據(jù)說,木頭也可以。由此可見,這個樹在我們那里栽培不多。
后來到了市里,作為觀賞樹,檉柳竟然可以見到。保定市里,我熟悉的地方,知道哪里有幾顆。現(xiàn)在人們出生后,就要接種麻疹疫苗,再也不需要這個老法子了。因為時間的緣故,還真不好說現(xiàn)在見到的檉柳與小時候認識的差別在哪里?
檉柳,也就是紅柳,適應荒沙、草原和鹽堿地帶,中國北方、西北和渤海一帶常有它的身影。人們都說西北烤肉好,據(jù)說“紅柳肉串”用的就是紅柳。當然,紅柳還可以作為燃料使用。
說了紅柳,再說荊條。荊條和紅柳不同,也就是與紅荊條是兩碼事。荊條,馬鞭草科落葉灌木。葉對生,幼枝、新葉為綠色?;ǖ仙ㄆ?~7月。中國北方地區(qū)廣為分布,常生于山地陽坡上,形成灌木叢,資源極為豐富,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華中、西南等省、區(qū),可釀花蜜。
荊條在太行山區(qū)非常常見,因為北方干旱缺水,許多山上的綠色植物,灌木叢基本上以荊條為主。葉子雖窄,但有一定寬度,和紅柳的鱗狀葉片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據(jù)說,我國的四大名蜜:洋槐蜜、荔枝蜜、荊條蜜和棗花蜜,其中的荊條蜜就是采自荊條的花。
如今,交通便利,山里旅游可不時見到采蜜的蜂箱,有些人就是流動轉(zhuǎn)場的,根據(jù)季節(jié)、花期移動采蜜,春天從南方過來,向北逐步轉(zhuǎn)移。
荊條曾作為編框、欄的主要原料,如今機械化程度提高,手工勞作越來越少,農(nóng)村里出門背筐的也很少了,三輪車替代了馬車、驢車,連帶著把養(yǎng)殖都取代了。不用再去收割荊條、砍草,這山上就更綠了。這就是生產(chǎn)模式的轉(zhuǎn)變,間接改變了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屬于好的一面。
在編織方面,還有一種灌木,就是紫穗槐,葉子與槐樹類似,開粉花,結籽,撒籽或扦插都可以生長,更多是人為種植在田埂、路邊,與荊條一樣,不再每年收割,長得是越來越壯。
小時候上學,學校曾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收集樹種,這里面就會采集不少紫穗槐的種子作為任務來完成,因為它長不高,容易采摘。
我們再說說紫荊,保定易縣有紫荊關,因山多紫荊樹而得名,位于居庸關、倒馬關之間,與二關號稱內(nèi)三關,原關門之門券上有“紫塞荊城”四字石刻。這個紫荊樹,就是紫荊,俗名滿條紅,豆科,紫荊屬,落葉喬木或灌木,原產(chǎn)于中國,在河北、陜西、河南、甘肅、廣東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北西部、遼寧南部等省都有分布,城市里更多是以觀賞樹來種植的。
還有,我們知道的,香港紫荊花,與上面的紫荊花是不一樣的。香港紫荊花,學名紅花羊蹄甲,香港人稱為“紫荊花”, 臺灣稱“艷紫荊”。蘇木科、羊蹄甲屬常綠喬木,樹高6-10米。葉革質(zhì),圓形或闊心形,長10-13厘米,寬略超過長,頂端二裂,狀如羊蹄?;ù笕缯?,略帶芳香,五片花瓣均勻地輪生排列,紅色或粉紅色,十分美觀。作者:王向坤
經(jīng)過一番查證,我所認為的山川柳,學名是“檉柳”,檉柳屬,檉柳科,落葉喬木、灌木,老枝紅色,葉像鱗片,嫩葉用藥,枝條可編筐、梿枷等。花淡紅色,有時一年開花三次,結蒴果(蒴(shuò),是果實的一種類型,結許多子的果實,通常由兩個或更多心皮組成,如芝麻、棉花等的果實)。全樹耐堿抗旱,適于造防沙林,多種于畔上克固土,亦稱“三春柳”、“紅柳”。別名很多,檉柳、檉、三春柳、西河柳、溪河柳、觀音柳、蜀柳、西湖柳、紅筋條等。自漢以后,“檉”字成為檉柳的專屬名字,《說文解字》里說:“檉,河柳也。”,《張衡•南都賦注》注有“檉似柏而香”,這句話比“葉像鱗片”更形象一點。
按小時候的發(fā)音,更像山川柳與三春柳的組合“三川柳”,讀四聲。為什么對這個印象深刻?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,幾乎每個人都要出一遍“亢瘡”,后來才知道那是麻疹,發(fā)作的時候,身上出疙瘩,臉上都有,發(fā)燒,老百姓認為,喝“三川柳”樹皮熬的湯,可以治療。我記得村里有一顆這樣的樹,不僅當村知道,附近村子大多都知道,一旦有人發(fā)病,就會過來要。后來不知什么原因,樹被刨掉了,樹干放在墻邊,仍有人找,據(jù)說,木頭也可以。由此可見,這個樹在我們那里栽培不多。
后來到了市里,作為觀賞樹,檉柳竟然可以見到。保定市里,我熟悉的地方,知道哪里有幾顆。現(xiàn)在人們出生后,就要接種麻疹疫苗,再也不需要這個老法子了。因為時間的緣故,還真不好說現(xiàn)在見到的檉柳與小時候認識的差別在哪里?
檉柳,也就是紅柳,適應荒沙、草原和鹽堿地帶,中國北方、西北和渤海一帶常有它的身影。人們都說西北烤肉好,據(jù)說“紅柳肉串”用的就是紅柳。當然,紅柳還可以作為燃料使用。
說了紅柳,再說荊條。荊條和紅柳不同,也就是與紅荊條是兩碼事。荊條,馬鞭草科落葉灌木。葉對生,幼枝、新葉為綠色?;ǖ仙ㄆ?~7月。中國北方地區(qū)廣為分布,常生于山地陽坡上,形成灌木叢,資源極為豐富,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華中、西南等省、區(qū),可釀花蜜。
荊條在太行山區(qū)非常常見,因為北方干旱缺水,許多山上的綠色植物,灌木叢基本上以荊條為主。葉子雖窄,但有一定寬度,和紅柳的鱗狀葉片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據(jù)說,我國的四大名蜜:洋槐蜜、荔枝蜜、荊條蜜和棗花蜜,其中的荊條蜜就是采自荊條的花。
如今,交通便利,山里旅游可不時見到采蜜的蜂箱,有些人就是流動轉(zhuǎn)場的,根據(jù)季節(jié)、花期移動采蜜,春天從南方過來,向北逐步轉(zhuǎn)移。
荊條曾作為編框、欄的主要原料,如今機械化程度提高,手工勞作越來越少,農(nóng)村里出門背筐的也很少了,三輪車替代了馬車、驢車,連帶著把養(yǎng)殖都取代了。不用再去收割荊條、砍草,這山上就更綠了。這就是生產(chǎn)模式的轉(zhuǎn)變,間接改變了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屬于好的一面。
在編織方面,還有一種灌木,就是紫穗槐,葉子與槐樹類似,開粉花,結籽,撒籽或扦插都可以生長,更多是人為種植在田埂、路邊,與荊條一樣,不再每年收割,長得是越來越壯。
小時候上學,學校曾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收集樹種,這里面就會采集不少紫穗槐的種子作為任務來完成,因為它長不高,容易采摘。
我們再說說紫荊,保定易縣有紫荊關,因山多紫荊樹而得名,位于居庸關、倒馬關之間,與二關號稱內(nèi)三關,原關門之門券上有“紫塞荊城”四字石刻。這個紫荊樹,就是紫荊,俗名滿條紅,豆科,紫荊屬,落葉喬木或灌木,原產(chǎn)于中國,在河北、陜西、河南、甘肅、廣東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北西部、遼寧南部等省都有分布,城市里更多是以觀賞樹來種植的。
還有,我們知道的,香港紫荊花,與上面的紫荊花是不一樣的。香港紫荊花,學名紅花羊蹄甲,香港人稱為“紫荊花”, 臺灣稱“艷紫荊”。蘇木科、羊蹄甲屬常綠喬木,樹高6-10米。葉革質(zhì),圓形或闊心形,長10-13厘米,寬略超過長,頂端二裂,狀如羊蹄?;ù笕缯?,略帶芳香,五片花瓣均勻地輪生排列,紅色或粉紅色,十分美觀。作者:王向坤
- 上一篇:開卷有益|《觸變》讀后感
- 下一篇:龍西公路